>>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产业兴起来 群众富起来
2025-11-06 08:40:29   
2025-11-06 08:40:29    来源:宁夏日报

咸保林大棚里的辣椒。 记者 李昊斌 摄

·编者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5年,全区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政策扶持,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从荒滩上拔地而起的剥蒜厂、养殖合作社,到转型为产业工人的夫妻;从一个辣椒棚撑起一个家庭的希望,到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筑牢防返贫底线……这些正是“十四五”时期我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生动缩影。

  2021年至2024年,全区脱贫人口务工收入从6971元增加到11079元,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从58.7%提高到60.1%。截至目前,全区脱贫劳动力(含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务工就业30.79万人,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的125.62%,同比增长4.64%,全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连续4年实现稳中有增。产业兴、就业稳、兜底牢的“宁夏答卷”正变成摸得着、可持续的民生温度。

精准施策,荒滩上“长”出金产业

滨河家园五村村民在剥蒜厂获得了稳定收入。

  卸货、冲洗、脱皮、分拣、装运……10月15日下午,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五村的剥蒜厂里,村民们正忙得热火朝天。74岁的张雪琴坐在加工车间一角,熟练地将蒜头一个一个挑拣出来,把不合格的扔进旁边的筐里。“时间灵活,能顾家,一个月还能挣2000元左右。”她笑着说,5年前来到剥蒜厂,她告别了四处打零工的日子,找到了一份既能补贴家用又能照顾患病家人的稳定工作。

  滨河家园五村是自治区“十二五”期间的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村,2015年5月,由彭阳县11个乡镇45个行政村的群众搬迁而来。近年来,该村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精准施策、多元布局,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从乌鳢生态养殖到鲜奶加工,从肉牛托管到剥蒜厂运营,一个个“金产业”在荒滩上拔地而起,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让越来越多像张雪琴这样的脱贫群众尝到了“产业甜头”。

  在村口的清洁煤配送中心,村民马耀付正热情招呼顾客。“这煤耐烧,价格也公道!”忙完一单,他擦了擦汗,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刚搬来时,全家靠我出苦力过日子,那会儿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今年,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信贷,扩大了自家油坊和煤厂的规模,“现在两家店一年能挣十五六万元,新房也盖起来了,日子美着哩!”

  在村东头的肉牛养殖合作社,64岁的黑文生正在查看自家托管的10头肉牛。今年9月,他同样通过5万元小额信贷加入托管养殖,预计能增收2万元。“2017年做了心脏搭桥手术,算是弱劳力,如今在家门口也能有稳定收入。”黑文生感慨道。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滨河家园五村创新推行“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企业”模式的有力支撑。

  滨河家园五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国平介绍,村里不仅发展肉牛托管,还引进工厂化水产养殖;引进乳业公司打造2条生产线,日处理鲜奶80吨;规范出租49栋大棚,年租金收入68万元;合作社运营的剥蒜厂年加工大蒜超1000吨,带动200余人就业,年发放工资达300万元。

  马耀付与黑文生的致富经历,也折射出自治区金融帮扶政策的扎实成效。自2021年以来,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持续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和“富民贷”等金融帮扶措施,过渡期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68.46亿元,覆盖29.44万户次,“富民贷”发放51.45亿元、惠及4.86万户。同时,通过推广“一户一策”、探索“公司+合作社+脱贫户”等合作模式,建立保底收购、代种代养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小额信贷与产业精准对接,脱贫户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记者 马雨馨 文/图)

零工变技工 生活更从容

正在工作的普月娥。

  “5年前这会儿,我还在工地上搬水泥,一天挣80元。刮风下雨时一分钱收入都没有。现在牧场机器一响,心里踏实得很。”10月16日,在中宁县太阳梁乡宁夏兴垦牧业有限公司牧场里,记者见到了清理完牛舍准备下班的海保军,他言语间对现在的生活满是欢喜。

  挤奶大厅里,海保军的妻子普月娥正在忙碌。“过去打零工,东家干完愁寻下家。如今我俩一起上班,下班还能陪孩子写作业。这日子才算真正过了起来。”普月娥说。

  在太阳梁乡,像海保军、普月娥夫妻俩一样,通过技能培训从零工转型为产业工人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收入翻番的同时,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那时候哪敢想未来?今天有活干,明天就可能饿肚子。”回家路上,海保军记起2019年初到宁夏兴垦牧业时的忐忑,公司推广标准化养殖,连奶牛饲料配比都要精确到克,这个曾经靠力气吃饭的汉子一度想退缩:“伺候牲口比搬砖还难!”

  转机发生在一次技能培训中。当地人社部门联合企业开展畜牧养殖专项培训,夫妻俩白天跟老师学疫病防治、晚上对着手册背流程。普月娥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画满了奶牛解剖图。

  工资条上的数字照亮了饭桌上的日子。中午时分,记者走进海保军家新修的砖瓦房,冰箱里放满了羊排和新鲜蔬菜,“以前过年才舍得买半只羊,现在顿顿有肉。”普月娥炒着青椒肉丝,锅铲声里带着轻快。这份从容源于工资卡上每月准时到账的工资,海保军翻出手机里的工资短信记录:“我们俩每个月加起来1万多元,比起以前,真是不敢想。”

  “我明年想考取畜牧师证书,老婆要学习数字化管理系统。政策搭桥,自己也得迈开腿。”海保军说,就像养牛,光有饲料不行,得懂它们的习性。学会手艺,才算真正把饭碗端牢了。

  海保军夫妇的经历,正是我区持续做实就业帮扶举措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扎实开展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的生动写照。

  “目前全区已培育32个劳务品牌,直接带动脱贫人口就业8000人以上。‘贺兰山东麓葡萄种酿工’‘中宁枸杞技工’等‘宁字号’特色劳务品牌逐步打响。”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深化闽宁协作等省际劳务合作,全区已有12.62万人通过有组织转移实现就业,全区建成的608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也正在将就业服务延伸到脱贫群众身边。(记者 李昊斌 文/图)

“量身定制”致富方案,日子越过越甜

咸保林的大棚。

  10月15日8时半,灵武市白土岗乡泾兴村村民咸保林掀开温室大棚的棉帘,辣椒的清香扑面而来。“这一个棚,今年能挣8万多元。”他搓着布满老茧的手笑道,“前年这个时候,我还在为3个孩子的学费睡不着觉呢。”

  “3个孩子同时读书,两个上大学,一个念高中。每年光学费和生活费就得三四万元。”咸保林家的情况曾让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玉忧心不已。

  这个2015年从泾源县搬迁而来的移民村,虽然已在2019年整村脱贫,但如何防止像咸保林这样负担沉重的家庭返贫,始终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

  转机出现在2023年。村“两委”在排查防返贫风险时,将咸保林家列为重点监测户,为其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妻子参加“雨露计划+”培训,进入附近的兴源达牧业上班;咸保林承包村里的辣椒大棚,夫妻二人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村里的333栋温棚中13栋专门分配给监测户,咸保林承包的正是其中之一。”李文玉说,村设施农业年产值达1500万元,带动户均增收超过2万元。对于咸保林这样的重点家庭,村里还提供了额外支持——大棚租金减免、技术包保服务、销售渠道保障。

  “技术员每周来指导,村里统一联系销售,我们只管种好就行。”咸保林说,“这可比在外漂泊强多了。我和老婆一年收入近10万元,不仅孩子学费有了保障,还有了2万多元的积蓄。”

  如今,咸保林的大棚里辣椒长势正好,最后一茬辣椒已经上市,商贩每天清晨准时来棚前收货。“最后一茬辣椒卖完后,我打算把攒下的钱拿去再承包一个棚,为小儿子的大学学费提前做准备。”咸保林盘算着。

  近年来,宁夏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坚决打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翻身仗”,截至今年9月底,全区累计识别监测对象2.69万户10.18万人,其中99.87%已落实帮扶措施。“在监测帮扶方面,全区持续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全体乡村人口基础数据库,对重点人群和特殊群体实行‘八必访’,对风险户实行‘一键预警’。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开发式帮扶和兜底保障相结合,截至目前,累计下达中央和自治区各类衔接资金331.92亿元,投入产业占比稳定在60%以上,全区脱贫人口每年务工就业稳定在30万人以上。(记者 李昊斌 文/图)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驻村小队走访入户。

  10月15日,秋日的阳光洒在同心县下马关镇张家树村的乡间小路上,驻村第一书记王少宁正带领驻村小队像往常一样挨家挨户走访,细致了解村民近期的生活与生产状况。走到村民贺登相家门前时,正忙着打扫卫生的贺登相连忙热情招呼:“小王,我家的情况你也清楚,现在想再贷一笔款买几只羊扩大养殖规模,你看能不能帮我想想办法?”

  “没问题,我尽快帮你联系相关部门,这几天就给你答复。”王少宁回应得干脆。熟悉贺登相家情况的人都知道,他曾是村里的脱贫户。如今养了130余只羊,家庭年收入稳定在7万余元。

  今年6月,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派驻张家树村第六轮驻村工作队到岗任职以来,这支工作队就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事,不仅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还捐资筹建老年食堂、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改善,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务实举措为张家树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进驻第一天起,我们就定下了‘全覆盖走访’的目标,就是要把村民的急盼愁难问题一个个摸清楚、记下来。”王少宁坦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关键在于“精准”二字。在张家树村,防返贫工作有着清晰的流程,一旦捕捉到村民可能存在的返贫风险,村“两委”先摸清具体情况,在县乡村干部同步入户核实后,召开村民大会进行讨论,通过并进行公示后再上报乡镇召开复核初审会研究,随后由县(区)决定是否批准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整个识别认定工作严格控制在15天。一旦纳入,10天内要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帮扶政策,实现“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

  不过,工作队刚到村时也曾遇到过“小插曲”。一些村民对政策不熟悉,误以为家庭收入核算高了就会失去相应的帮扶政策,因此在配合工作时难免有些犹豫。察觉到这一问题后,王少宁和小队成员没有急于推进工作,而是挨家挨户上门耐心讲解政策,反复告知村民“不会随便取消帮扶措施”,一点点把政策讲透、把道理讲通,最终村民放下顾虑,配合度越来越高,防返贫工作也得以顺利推进。

  “和前两年相比,现在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在多个环节都有了明显优化。”王少宁介绍,监测维度更全面,从过去单纯关注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如今的就业稳定性、产业发展风险等;帮扶方式更精准,从以往的“普惠式”帮扶,转变为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制订方案的“一户一策”;监测机制更实时,建立起“村级摸排+部门预警+农户申报”的立体化机制,医保、人社等部门会定期推送相关数据,教育、医疗等多部门协同发力,从根本上避免了帮扶断档的情况。

  作为同心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战场,下马关镇党委和镇政府在产业发展上持续发力。为了让脱贫群众的收入稳中有升,镇里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同时配套建设冷藏库、病虫害防疫室、泵房、蓄水池等附属设施,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如今,镇里种植的辣椒、人参果等作物长势喜人,单棚收益就能达到3万元至5万元。

  近年来,我区通过建立覆盖全体乡村人口的信息库,构建出“八必访”风险户数据模型,同时,不断健全帮扶政策“工具箱”,坚持因户因人精准施策,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截至10月初,全区累计识别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2.7万户10.4万人,99.7%已落实产业、就业、金融、社会综合保障等各类帮扶措施。(记者 徐 琳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